
随着各地复学号角的吹响。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不平常”的假期和网课学习后,学子们对复学既充满期待,也会感到困惑。不少同学会有一些担心和焦虑:复学后能否保障身心安全?复学后课程如何进行?如何与其他同学安全相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调整?教师们同样也有很多忧:我的学生能否很快适应复学后的生活?自身的安全问题如何得到保障?课堂授课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正常教学中?从网络到正常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如何尽快适应?……这些困扰给师生带来适应性困难,也给我们心理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为此,我院学生处编写了一份复学心理调适手册,通过四种不同群体 个问题帮助帮助大家一起面对困难,在危机中获得成长。
复学学生篇
针对5.6月即将复学的学生,我们在认真做好疫情防护、筑牢自身身体健康防线的同时,也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主动调适自己的身心,不断提升“心理免疫力”,以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复学生活。
Q1.学校通知复学了,但是我总觉得学校不安全,就想待在家里,又担心学业受影响,内心极度矛盾,怎么办?
A:学校始终坚持将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总觉得学校不安全”实际上还是疫情应激反应延续的一种表现,是因疫情导致的对环境不安全的一种认知和情绪反应。
一是要树立“疫情总会战胜,一切回归正常”的科学认知,坦然接受复学;二是接纳并调节焦虑不安的情绪,可以告诉自己,“这些想法和情绪都是压力下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可以采用“安全岛法”自我调节:想象自己身处一个“安全岛”(一个自己感觉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可以在你内心深处,也可以是曾经到过的某处),脑海里可以不断回想自己身处“安全岛”时的心情,想象自己并没在经历痛苦,而是身处在一个保护性的、充满爱意的、安全的地方,负面情绪可逐渐得到缓解;三是仍然要做好必要的自我防护,做到“戴口罩、勤洗手、讲卫生、多通风、分散坐,错峰吃饭、科学消毒”等,既保护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他人健康负责。
Q2.疫情期间长时间待在家里,我变得懒散、无所事事,现在通知复学了,但我似乎什么事儿都提不起兴趣,怎么办?
A:因为长时间封闭在家里导致人际交流减少,易产生情绪低落和压抑,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让自己“动起来”。一是要保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特别是要制定复学后的学业目标与计划,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积极投入学习,让自己的大脑处于激活并兴奋的状态;二是要适当增加锻炼或运动,恢复自身的兴趣爱好,使得自己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三是多与老师、同学、朋友沟通,保持良好的人际互动,增强情感交流与社会支持,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获得更强的安全感。
Q3.学校正常开学了,但我总担心自己还会被感染,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身体状态跟新冠肺炎症状相对应,自感食欲差、失眠、胸闷、憋气,我是不是得病了?
A:这是由于过分担忧自己患病而产生焦虑反应。一是要接纳自己的情绪,面对疫情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是正常人在非正常情况下的一种正常反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面对和适应当下环境,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二是要转移注意力,避免整日以疾病为中心的生活状态,减少对疫情和疾病的过分关注,积极参与到复学后的学习生活中。三是坚持合理饮食,作息规律,保持良好心态,科学认识疾病,积极锻炼身体,做好自我健康防护。
Q4.返校后,我不敢去教室、图书馆,也不敢去食堂、回寝室,感觉处处都是危险,怎么办?
A:这是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一是可以做放松练习(比如呼吸训练、蝴蝶拍等)或者通过运动等方式放松自己,身体放松下来后、焦虑情况也会慢慢缓解。二是用心保持对环境的关注和觉察,比如认真观察图书馆、教室、宿舍的空间、光线和设施,认真感受自己走在校园时,脚与地面的触感,用心倾听他人的话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校园环境的熟悉感和安全感会重新建立,自己也会慢慢的信任你所处的物理和人际环境。
暂不返校学生篇
Q1.在家上网络,我常常感觉自己神经紧绷、心神不宁,控制不住刷手机关注疫情的各类新旧信息,完全没办法正常学习,怎么办?
A:密集的疫情信息容易诱发信息焦虑,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心理学研究发现,负面信息关注越多,安全感和自尊感越低。一是要改变“强迫性刷屏”行为,通过控制自己每天看手机的时间,通过在固定时间关注官媒信息的方式,减少海量负面信息的输入,降低不确定和超载信息带来的焦虑不安。二是要“回归生活”,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多关注学院复学信息,做好学习计划安排,这样既可以分散我们对疫情消息的过度关注,也可以保持相对好的精力和心情迎接未来的复学生活。
Q2.因为疫情的影响,看到学院通知暂不返校,在等待返校具体通知的过程中老是失眠,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生活,该怎么办?
A:有些同学在等待复学过程中可能会因疫情引发睡眠问题。一是要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寝室和床铺的清洁卫生、被褥床单柔软、清爽、干燥,床铺上不过多堆砌杂物;遵守作息时间,熄灯后马上睡觉,不做其他事情,避免无关刺激和干扰。二是采用呼吸觉察进行调节。以舒服的姿势躺在床上,让自己放松下来,然后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随着呼吸,鼻腔、胸腔和腹部的变化;如果注意力转移,接受这种转移,不批评自己,提醒自己回到对呼吸的觉察和身体的感受上来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坚持一段时间,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三是运用音乐放松进行调节。临睡前,可以听一段轻柔的音乐,伴随着音乐,做一些轻松、平静、美好、慈爱的冥想,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安然入眠。
Q3.在家时间过长感觉学习效率很低,该怎么办?
A:严重突发事件让人或多或少会感到千头万绪、抓不住重点,越是此时越需要保持觉察和冷静。一是可以试着把事情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来提高效率:优先做紧急而重要的事情,其次是紧急的事情,然后做重要的事情,最后处理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你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我很棒、我能行、疫情终将过去”。二是通过行为管理,避免过多刺激的干扰,比如将手机调至静音,放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将电脑、微信和QQ提醒调至静音,并将窗口缩小到后台,避免图标的闪动。三是运用科学方法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比如在看书和资料时,边看边做笔记,对重点内容通过划线、标注等方式加以突出,将思考的问题和想法及时写在纸上或录制语音加以保存,便于及时整理和处理。
|
辅导员篇
Q1.我的学生中有六类人群,我该怎么办?
A:理性上知道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内心仍会有矛盾,担心自己也担心其他同学的安全,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是要保持科学理性,这些学生已经出具相关部门检测报告,证明身体没有问题,要知道该消灭的是病毒,该防备的是疫情,不能污名六类人群的同学。二是要设身处地体会他们所经历的危机或创伤,既不过度关注,过分追问,避免他们的“二次创伤”,同时也要给予真诚的关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反应,如果他们出现身心不适应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他们出现严重的身心反应要积极报告辅导员或心理老师,给予专业的教育、引导、咨询和帮助。
Q2.复学后感觉同学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了,我该怎么办?
A:人际距离的适当增加有利于个体获得自主感和安全感,但是过远的人际距离,会导致个体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一是复学后,同学们一段时期内还会下意识和习惯性地与他人保持距离,适度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是有必要的,但可以拉近心理距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网络讨论分享假期期间故事,加强与同学间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二是通过真诚的倾听和共情,在学习生活上鼓励同学相互关心、照顾,相互支持、帮助。
Q3.疫情给很多人带来了心理危机和伤害,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求助专业的心理服务?
A:如果你的学生有下列的感受或状况,并持续超过2周以上,请尽快就医或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1)恐惧,无法感觉安全;
(2)脑海中或梦中持续出现与疫情相关的画面,并且感到非常痛苦;
(3)回避跟疫情相关的话题、场所、活动,对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4)感觉空虚、变得迟钝及麻木、变得退缩或孤立;
(5)经常出现难以入睡,警觉过高以及过分的惊吓反应;
(6)心理普查中显示有心理问题。
任课教师篇
Q1.复学后,我要结束网课,回归正常课堂,想到这里心里憋得慌,突然身边多了很多人,感觉如果课堂纪律不理想,会忍不住对同学发脾气,怎么办?
A:可能是因疫情引发的恐慌或者哀伤以及授课方式的适应,愤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释放焦虑,缓解身心紧张,有助于恢复安全感和掌控感,但是总对学生发脾气,会引发人际紧张,不利于授课,需要调节和控制。一是默数10个数。愤怒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2秒,当生气和愤怒时,在心中默数10个数,数完后消极情绪自然有所消减。二是采用放松方式尽快缓解适应焦虑;三是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四是用直截了当、建设性的语言和学生沟通,告知学生保障正常课堂纪律对安全及自身学习的重要作用,避免压抑和累积不满直到冲突爆发。
Q2.我在授课过程中接触太多学生十分担心被感染,这让我心神不宁,影响工作,怎么办?
A:对自身健康的担忧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如果忧虑过多而不安,就会影响正常工作。一是相信学院,相信学生,我们每个学生返校前已确保自身健康安全,六类学生也提交过检测证明。二是可以提醒、督促学生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做好个人防护,保护身体健康。三是自己积极学习缓解心理焦虑的心理支持方法,多保持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保持人际关系和谐,让自己能以平静轻松的心态投入正常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