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英烈精神 锤炼坚强党性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学习体会
党性教育学习班学员 钱 佳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按照中共威海市委高校工委的安排,我有幸参加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学习活动,作为一名新党员的我,收获颇丰。此次党性教育活动内容丰富,3天的体验式党性锻炼,行程数百公里,横跨威海两市四区,分赴刘公岛甲午纪念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等9个红色教学点,一路“走、听、看、想、说”,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教育。
因此,我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学习上收获很大。通过此次观摩学习,使我深深地明白,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是非常重要的,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确实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追思甲午惨败之耻,富国强民砥砺前行
此次党性教育基地学习教育活动的第一站,我们登上了号称“东隅屏藩”、“不沉战舰”的刘公岛。这里最为人们所熟知所铭记的是1895年的甲午海战,在这次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中华民族进一步遭受殖民者的蹂躏。
以往我们只能在书本上、影视作品中学习那段屈辱的历史,而今天我们怀着一颗对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先烈们的虔诚缅怀之心,走上这片洒满英烈们鲜血的土地。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陆续参观了北洋水师提督府、古炮台、忠魂碑等景点,受到了很大触动。接着,我们步入甲午战争纪念馆,650多张历史图片,多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看纪录片般回忆中日甲午战争的全过程,无不让我们每一位学员感叹唏嘘,却也激发了学员们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爱国热情。
站在甲板上,迎着和煦海风,想象着先辈们经历的那一切,使我深深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而国家的富强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去奋斗。虽然我们每一个人很渺小,但集体的力量的不容轻视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秉承赤子之心,都满怀爱国热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伟大的“中国梦”必定会实现,强大的“中国巨人”必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追忆永怀秀芹事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接下来,此次党性教育基地学习教育活动我们来到荣成大地,参观学习成山林场的沈秀芹纪念馆和荣成博物馆的郭永怀纪念馆,他们都是荣成人民的骄傲,通过学习,我被他们的英雄事迹所深深的震撼。
首先参观了位于成山林场的沈秀芹烈士事迹展览馆,集中观看了沈秀芹烈士事迹专题片,追忆沈秀芹当年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弘扬沈秀芹烈士那种对党特别忠诚、对群众特别关爱、对事业无私奉献、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参观完沈秀芹纪念馆,我们又到达位于荣成博物馆的郭永怀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郭永怀是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满怀报国热忱,回国投身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为我国的“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尽瘁,以身殉职。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郭永怀先生的缅怀将日益深切,时隔近50多年,郭永怀先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朴实无华、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胸怀祖国、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在薪火相传的科研事业中依然熠熠生辉。这使我对郭永怀以身报国忠于革命忠于党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思想得到了又一次升华,更坚定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信心。
通过在荣成党性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沈秀芹和郭永怀无私报国的精神,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武装自己的头脑,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这份工作职责,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真抓实干,恪尽职守,创造出优秀的工作业绩,为国家、为人民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追怀马石天福义举,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随着党性教育基地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我们先后参观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在这里,我们紧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去铭记那段抗日烽火的岁月,学习广大英雄烈士的辉煌事迹,缅怀先烈,追思英魂,去感悟每位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和不朽精神。在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前,我们再次握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让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再次深深的嵌入我们的心里和灵魂。
遥想当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贞不屈的胶东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正如,在中共胶东特委的领导下,在文登发动了威震胶东的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走上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道路。又如誓死保卫群众安全,为了掩护群众撤退而“四进三出”的马石山十勇士,在他们心中只要人民安全即使是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又如何。
一个个人物、一篇篇故事、一件件实物,一段段经历,令我的内心跌宕起伏、热血沸腾。我细心地听、用心地看,灵魂深处被深深触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铸造了壮丽永恒的革命丰碑。
今天,战火硝烟虽已散尽,但革命英烈们缔造出的“天福山精神”、“马石山精神”,已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铭记革命前辈们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他们留给我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在缅怀中接受洗礼,在纪念中继往开来,以史为鉴,共同为威海、山东乃至国家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跨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感悟英烈先辈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这次党性教育基地学习之行,使我深受教育、深受激励、深受启迪。虽然学习活动结束,但党性修养没有终点。回顾几天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锤炼党性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开创未来,我们每个党员都要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就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而正是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正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他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时代大势。党为之奋斗的纲领、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上天赐予的,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后,我会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继续在实践工作中坚持党性、磨砺党性,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凝神聚力,奋发图强,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不忘初心 夯实坚强党性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学习体会
党性教育学习班学员 张启友
2017年9月12-14日,按照中共威海市委高校工委的安排,我院部分干部党员参加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现场学习活动。此次党性教育活动内容丰富,两天半的体验式党性学习,行程数百公里,横跨威海两市四区,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一路“走、听、看、想”,净化了心灵,锤炼了党性、触动了心灵、升华了思想,感触颇深。
从刘公岛到郭永怀纪念馆,从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到天福山起义纪念馆,九个红色教学点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落后破败的晚清中国,看到了争取独立自主的近代中国,看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新中国。甲午殇思,血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天福山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革命前辈的宝贵精神跃然眼前;以身许国的郭永怀,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精神风范,无不让党员干部们深受震撼。马石山十勇士一夜救出数千群众 用生命书写人民子弟兵是世界上少有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他们的勇气和力量来自人民,来自他们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有了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我们伟大的民族就能够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令人警醒、发人深思,不仅加深了全体党员对“红色胶东”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更增强了自觉传承“家国情怀、党民同心”的红色胶东精神的意识。
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真抓实干,恪尽职守,为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感悟英烈精神 夯实坚强党性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学习体会
党性教育学习班学员 郭秀娟
2017年9月5日,按照中共威海市委高校工委的安排,我有幸参加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学习活动,可以说收获颇丰。此次党性教育活动内容丰富,两天半的体验式党性学习,行程数百公里,横跨威海两市四区,分赴刘公岛甲午纪念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等9个红色教学点,一路“走、听、看、想、说”,使我收获了感动、高尚的品德和奋斗的方向。
因此,我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尤其是参观了郭永怀纪念馆,他的忠于革命忠于党的爱国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郭永怀同志早年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苦读寒窗。新中国诞生的前夕,他参加了康乃尔大学进步的科学工作者协会。1956年,当祖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时,他——一个远在海外,一个身经国内贫穷、战乱、忧患的爱国学者,毅然地抛弃了已成名的地位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返回祖国。12年中,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力学科研事业、国防建设事业以及力学科学技术队伍的培养与教育事业。作为一个长期在国外生活过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国家遭受三年经济困难的时期,和全国人民一道,同甘共苦,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并坚决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即使当个人的家庭、亲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受灾难的时刻,他仍然以国家的国防事业为重去执行任务,直至献出生命。
这次参观学习,深深打动我的是郭永怀的学术成就、高尚品德和爱国精神,他是值得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他的以身报国、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大爱”精神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又一次升华,更坚定了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真抓实干,恪尽职守,为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刘 公 岛 不 单 单 是 个 岛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心得体会
党性教育学习班学员 赵美慧
刘公岛不单单是个岛,因为一场战争使它成为了人们的焦点。
刘公岛不仅仅是个岛,不光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更重要的它还是中日甲午海战纪念地,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岛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甲午海战博物馆里弥漫着沉闷和压抑的气息。在这里,我凝重的掀开了历史帷幕的一角。迎面的那副对联——万里天凤永靖鲸鲵波浪,三山海日照来龙虎云雷,衬托在残炮哑弹锈锚间,依稀可以看见,激战中的勇士们刚毅的眼睛里除了喷出了杀敌的怒火。
甲午战争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割让台湾、澎湖等领土,开放通商口岸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日本强割台湾,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台湾军民更是团结一心,与优势日军血战,4个多月,大小百余战,打死打伤日军3.2万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但最终免不了被列强侵占的下场。西方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中国彻底沦入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
历史已经过去,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我们必须时刻谨记,以此激励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为建设强大的国家而不断的拼搏,只有这样才能慰藉那在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们的灵魂。
未来是美好的,我们终将或时已经变得很强大,足够经历任何的风雨迎来灿烂多彩的美好世界,徘徊于岛上,任思绪跌宕于黄海潮汐的起伏。刘公岛不单单是个岛,那又何尝不是一面历史之鉴。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争做合格党员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心得体会
党性教育学习班学员 刘宏宇
舍生取义,为民牺牲
在乳山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里,一幕幕英雄往事被还原,逼真地呈现了十勇士的伟岸形象,展示着胶东抗战简史、日寇制造马石山惨案的罪行、马石山十勇士及其他英雄群体舍生取义救民众的英雄事迹。
马石山十勇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日军战斗到最后一刻,他们是1942年胶东军民反扫荡众多英雄里面的杰出代表,军民鱼水情深的最真实体现。当人民群众被包围难以逃脱的时候,昏暗暮色下他们迎面走来,黄绿色的棉军衣、帽顶的五角星和坚定的步伐愈发清晰,为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他们原本只是执行任务,路过马石山;他们本可以轻松突围,大可不必冒险;他们不但没有离去,反而四次三出包围圈,分批掩护千余名群众突围;他们拿起最后一枚手榴弹,把赤胆忠心永远地留在马石山上,留在人们的心中。
我们在马石山纪念馆前重温入党誓词,并为革命先烈献花鞠躬。通过这次红色理想信念的洗礼,我们增强了作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共产主义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大家。我们要永远铭记马石山十勇士血洒青山、无惧无畏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继承革命前辈遗志,牢记党的宗旨,以实际行动弘扬胶东红色文化,提升党性修养,立足本职工作,全身心投身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无私乳娘,坚贞不屈
在胶东育儿所,错落有致的房屋,悬吊在屋顶的摇篮,炕上的小孩花棉袄,收音机播放的儿歌……胶东育儿所旧址仿佛把大家带回到1941年的红色革命历史中。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有这样的一串数字——10余年,300多名乳娘,1223名革命后代。经历残酷的日军扫荡和迁徙,胶东乳娘们用大爱书写了一段人间奇迹。她们是“忍痛舍子保乳儿”的姜明珍,是“不是亲生胜亲生”的肖国英,是“深山雪夜贴身护”的宫元花……她们待革命后代如同己出,在艰难困苦时呵护有加,在病魔危险前挺身而出,在父母来寻时忍痛割爱,在乳儿成才之后不图回报。
通过观看吕剧《乳娘》和央视大型寻亲节目《等着我》,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胶东乳娘的感人事迹和乳儿艰辛的寻亲故事。乳娘们无私的母爱,印证了人民与人民军队的血肉联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对党员、干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在胶东育儿所的历史故事里,我们看不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对立,看到的是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根据地的民主政府与老百姓亲密无间,老百姓死心塌地、义无反顾地跟着共产党走。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与民众的骨肉深情,是以时刻都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和行动来实现的。离开了人民,就没有我们党的一切。一腔热血支援革命,一丝生机留给乳儿,一生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将时刻学习和践行“忠心向党、感恩图报、坚贞不屈、慷慨无私”的乳娘精神,永远牢记自己的神圣责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挺身而出,艰苦奋斗
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日第一枪。1937年,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同志领导发动了威震胶东的抗日武装起义——天福山起义。在这次起义中产生了胶东第一支抗日民族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这支军队如燎原之火,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地方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后来发展成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卓越贡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31军、32军、41军。留下了为强我中华奋斗不息、为抗日救国不惜牺牲、在艰难逆境中勇于奋进的“天福山精神”。
就在2017年9月16日的上午,文登籍101岁开国少将张玉华魂归故里,其子女前往天福山,将老将军的归回洒向当年的起义地。将军已去,精神千骨,人们记住了他在“9·3”阅兵时标准的军礼,感谢他为这个时代矗立起的精神丰碑。我们坚决继承先烈的遗志,不忘初心,做新时代合格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