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精神,加快我院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引领我院专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打造学院办学特色,特制定本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
按照专业设置“紧贴产业、紧贴行业、紧贴职业岗位”的原则,学院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人才市场需要,围绕涉海专业建设的前瞻性、边缘性、实用性设置新专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确保专业的设置能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发展的实际,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特色专业,使学院形成鲜明的海洋高职教育特色。规划构建船舶工程、航运商贸、水产食品及生物医药、机器人与智能自动化、艺术设计五大专业群。
目前学院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及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船舶工程技术、船舶检验、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会计等11个专业。以后逐年增设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港口与航运管理、港口物流、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游艇设计与制造、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产品艺术设计、物流信息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和我院 “立足威海、面向山东、辐射全国、服务海洋”的办学定位,重点建设教学基础条件好、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较强、办学效益明显、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优势专业。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学生技能培养为抓手,切实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我院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建设原则
1、社会需求原则
特色专业规划和建设要与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密切联系,对具有行业优势、特色较鲜明、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的优势专业予以重点建设,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2、校企合作原则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构建以实践技能培训与行业资格准入相融通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深化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专业可持续发展。
3、创新发展原则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方面有新突破;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有新举措,形成新模式。做到在专业领域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行业内影响大、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强,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专业群建设,引领全院专业发展,提高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4、优先保障原则
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院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四、建设目标
进一步优化我院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和竞争力,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到2020年,要建设形成 10个院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通过进一步打造专业特色,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认真总结专业建设经验,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我院专业建设的“亮点”,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我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建设思路
1、创新专业建设理念
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加强教研,开拓创新,彰显特色”,把育人作为专业的根本,把质量作为专业的生命,把创新作为专业的动力,把品牌作为专业的基石。注重提高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培养“合格+特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对各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3、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为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不断完善引才、留才、用才的人事工作机制,着力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的工作环境;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4、创新教学改革
坚持以学生为本,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与普及;实施教学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5、以质量工程建设为重点,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确立“增加数量,规模适度;调整结构,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建设思路;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以重点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优秀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动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6、凸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7、提升实践教学条件
加强专业实验室及综合实验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切实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8、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并逐渐形成特色,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学习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约束、评价机制,形成一个能够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监控体系。
六、保障措施
1、加大经费投入
特色专业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投入和教学改革项目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加快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添置更新教学设备的投入。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
2、强化师资保障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请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充实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作、团结协作、老中青梯队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海外和国内进修、培训,优先保证特色专业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优先保障特色专业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3、明确建设责任
明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的建设责任,保证按期达到特色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切实带动全院专业建设和发展。
4、实施项目管理
对经学院遴选确定的特色专业实行项目管理,对特色专业负责人实行目标责任制。学院一般每年进行一次特色专业建设的申报立项工作,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实行中期阶段评估,期满总结验收的管理程序,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