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国情、省情,到基层中上好“大思政课”,同时,引导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经济管理系团总支于7月20日-26日启动了2023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派“海院萤火志愿队”、“海院拾遗志愿服务队”2支队伍分别前往滨州市和临沂市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和非遗文化下乡活动。
推普进乡村,“萤火”献力量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文化认同的桥梁,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发展复兴的钥匙。“萤火志愿队”的实践活动旨在向乡村群众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其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萤火志愿队”赴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韩家村开展推普工作。志愿队首先通过开展普通话普及调查了解韩家村村民对于普通话的认识,其次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为村里小学打造了趣味推普小课堂,包括“讲普通话做小小手艺人”“书写规范字,历练传统魂”“普通话大作战”等内容,寓教于乐,融教于趣,将书法、剪纸与布艺传统文化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增强课堂互动性,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我爱普通话’的小小种子;团队成员还围绕“同讲普通话,共促乡村兴”的主题,为村里绘制主题墙绘,将推普重点内容绘成一幅宣传标语。




非遗进校园,“拾遗”促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代迁延极易湮没。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拾遗志愿服务队”走进东夷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临沂市,了解临沂地区非遗文化,同时走进当地幼儿园,与小朋友们一起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志愿队首先前往兰山区东夷文化馆了解临沂地区文化起源,随后在沂州礼文创馆、沂州柳编艺术馆参观进行了传拓工艺、柳编工艺的体验;接着前往沂南县竹泉村开展研学活动,跟着村中的老手艺人学习了手绣、勾线编织、竹编等技法;最后,在沂南县界湖镇博雅幼儿园,带领孩子们体验了新学习的非遗竹编以及勾线编织,在非遗竹编体验环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其中,制作出“八一建军节”、“致敬最可爱的人”等主题作品,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军节。




通过两支队伍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对推广普通话和非遗传承有了全新的体验和认知,提升了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未来,经济管理系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不断发挥系团学工作的优势,让青年学子学有所用、学有所验、学有所践,为乡村振兴汇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