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体育与健康1》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0-11-1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课程代码[ 570011 ]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 分[ 2.0 ] 学 时[ 32 ]

开课部门[思政基础部]

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 ]

制 定 人[ 龙连尚 ] 制定日期[2020年6月]

审 核 人[ 秦道炬 ] 审核日期[2020年9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全称为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提升体育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具有公共性特点,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所有学生,关注他们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职体育课程同时具有职业专门性特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身体锻炼,在体育基本素养和身体运动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征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标准,利用合理的体育手段,促进职业专门性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任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为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应职应岗能力和今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心理素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并达成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特点;锻炼价值;树立正确 的健康观。了解常见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竞赛组织方法。

2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能够制订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3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4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具有健康体魄。

5心理健康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

6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勇敢向前等体育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它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本课程强调学生的体育运动体验、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形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调整教学目标” 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

2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改善心理状况、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思路。

3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多种教学评价形式,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1.课时分配表

项目(或模块)名称

序号

任务内容

学时分配

备注

篮球

1

身体素质练习

8

32

2

体质测试

8

3

原地高(低)运球、行进间直线运球、运球急停急起。

6

4

学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4

5

学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6

排球

1

身体素质练习

8

32

2

体质测试

8

3

传球技术

4

4

垫球技术

6

5

发球技术

6

足球

1

身体素质练习

8

32

2

体质测试

8

3

踢球技术

6

4

传球技术

4

5

颠球技术

6

健身气功

1

身体素质练习

8

32

2

八段锦

10

3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14

太极拳

1

身体素质练习

8

32

2

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

8

3

左右搂膝抝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

4

4

左揽雀尾、右揽雀尾

6

5

二十四式太极拳完整练习

8

乒乓球

1

身体素质练习

8

32

2

体质测试

8

3

正反手法球技术、步法移动

6

4

正反手攻球技术、推挡技术

6

5

综合技术、左右推挡

4

总计

32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法建议

体育课是公共课的形式,且男、女生不分班,学生在学习各个项目时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小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厌学的思想;而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有较强的求知欲、有较高的兴趣和基础,学习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运动素质,班级的学习氛围较浓厚。

(二)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程采用选项课+社团”等的教学模式。一年级上下学期学生自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身气功、太极拳项目来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可选羽毛球、网球、健美操等作为课余活动内容;整个教学过程穿插体质测试项目的素质练习。二年级以社团活动做为体育课的补充,利用课余时间时一步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改善心理状况、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为主线”的总体教学思路下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灵活选择循序渐近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手段采取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重复练习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法、竞赛教学法等。

(四)师资条件要求

本课程教学团队现有10人.均为研究生学历。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3人,4人达到双师水平,助教6人,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及项目工作能力。

(五)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学院体育设施、体育器材较完善、齐备。室外现有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场、人造草地足球场、体操场地、8个室外硅PU塑胶篮球场和8个排球场及2个网球场地。体育馆内有篮球场地2个、羽毛球场地2个和6个乒乓球场地。

(六)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教材的选用与编写:选用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大学体育》作为指导教材。本教材体系结构、内容新颖,科学性强,充分阐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参考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其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和2014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两个文件,对过时的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教材内容。

2.网络资源建设:正在建设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一)课程考核

每学年第一学期每个项目进行一项技能考核占学生期末成绩的60%,考勤、学习态度占40%;每学年第二学期每个项目进行两项技能考核分别占学生期末成绩的30%,考勤、学习态度占40%。

(二)体质测试

大学三年,每年根据国家要求对学生身体体质健康情况测试一次并按要求如实上报测试数据。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