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系部首页 >> 系部概况 >> 刘振华名师工作室 >> 正文
刘振华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典型(主要)做法
日期:2018-06-10 作者:海洋生物与医药系 阅读次数:

       

调研表

序号

调研内容

师德师风

(一)加强学习,提升党性修养
    提高政治思想的站位,充分的认识到新时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的把握新时代的内涵与要求。在新时代,结合好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价值判断能力。
   (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开展顶层设计,全面体现党中央和全社会对建设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明确其有效措施;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体系,确保工作机制的责任明确、及时沟通、协调到位,师德考核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师德考核标准。
    (三)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加入到日常职业教育,将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的教育内化到教师的职业行为

(四)营造氛围,深化引领

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营造良好氛围,组织研讨学习,然后在言传身教,积极的投身事业,用自己的责任感和投入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团队建设

在名师工作室团队下,组建了“山东省海洋创新协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科技局获批成立了“威海市微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中国水产学会获批“中国水产科普教育基地”及“中国水产学会学生会员培训基地”等四个平台团队;以申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抓手,成立了专业主要课程课程开发团队;以技能比赛为抓手,成立了比赛项目指导团队;以教科研课题为抓手,采取项目负责制,形成若干教科研团队。

 

运行机制

按照名师工作室的任务和有关要求,根据项目化管理,项目负责人分工负责制,在名师工作室验收时,根据各自分工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学院组织专家进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等,在学院职称评聘时给与:优秀等级10分、良好8分、及格5分的加分奖励,对不及格项目的负责人口5分,负责多个项目的,重复计分奖励,同时,对优秀等级的,在评先树优时给与优先。

文化建设

(一)着力进行海洋文化建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专业之本,本工作室与“渔家大鼓”、“渔家号子”传承人合作,购买了13套“大鼓”,组织教师和学生成立了“渔家大鼓”、“渔家号子”表演队伍,在校内外表演。

(二)以“三个统一”为着力点

从“三个统一”着力,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在教书育人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专业建设

(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品牌专业建设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目前为学院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对接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持完成的“行校企业协同合作创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参与完成的“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双师型“提升”队伍能力建设与实践”(第三位)均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力争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届时顺利验收。

(二)衔接中高职专业,加强中高职五年制贯通人才培养

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圈,服务于水产养殖及相关行业,完善中高职五年制贯通“3+2”人才培养模式。

(三)具体做法

依托名师工作室,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带动教学科学研究,提高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期间,将水产养殖专业建成省级品牌专业,明确项目主要成员。

 

课程与教学资源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课程建设

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原则,按照水产养殖企业生产特点,继续完善更新现有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继续开发1-2门水产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的面向职场精品资源课程群。

(二)适应知识和技术更新,加强专业教材和职业技能标准建设

使用信息化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渔业技能实操》、《水质检测技术》和《水产微生物应用技术》等数字化教材,变革教材使用和学生学习方式;参与开发《水产技术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水产技术员培训教材》,规范职业技能标准等。

 

教研科研

  目前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成功申请山东省海洋局和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批成立了“山东省海洋创新协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科技局获批成立了“威海市微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中国水产学会获批“中国水产科普教育基地”及“中国水产学会学生会员培训基地”等四个平台,并得到资金支持,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渔技站等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引领和带动年轻教师的成长。“威海市微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工程中心”第一个研究年度已经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指标。

 本人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遴选为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目前,已经有1位博士和1位硕士在平台学习研究,为教师的发展和传承水产科技及文化提供了硬件及软件的支撑。

在名师工作室平台支持下,结合专业发展和教室教科研及动手能力的提高,成立了“博士研究室”和“微生物研究室”。

着力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根据自身特点参加各种培训会,其中,有3位青年教师获得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国家三等奖。

成立课程教研团队,成功获批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作为“农业技术员--水产技术员”、“水生物病害防治员”国家职业等级标准和培训教材及鉴定题库的主编,根据教师的特长安排具体编写任务,不但培训锻炼了教师,还为职业鉴定的操作流程、及学历教育与职业等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社会服务

   为全省基层渔业和荣成市培训中心培训每年200余人次;为济宁市水产局、寿光市水产局2018年全市渔业技能大赛所有参赛选手进行了技能培训,并为比赛承担了裁判、命题工作;为山东金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海蜇”配合饲料,并获得威海市委组织部人才项目资助。作为协办单位,为全国渔业职业大赛命(由农业部和全国总工会主办)题和裁判培训、及裁判骨干,并为比赛提供了显微镜等软硬件支持,单位和本人均获得特别贡献奖;为当地企业提供微藻藻种多次,并多次受邀到养殖单位技术指导等。

 

      特色凝练

 

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以名师为引领,依托平台建平台,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培训平台四个,以平台汇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所骨干和精英,资源共享互补,以问题为导向,以专业教学改革、教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为抓手,搭建研究室,打造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名师协同体,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输送一批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的教师。其中,团队成员栾会妮老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