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聚焦大学生校园法律权益保护的“民法典护航青春:校园法律风险解析”专题讲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海洋生物系特别邀请专业律师于肖颖担任主讲人,围绕校园常见法律风险场景,为在座学生呈现了一场既实用又具指导意义的法律知识盛宴,助力学生们筑牢青春的“法律铠甲”。
讲座伊始,于肖颖律师围绕“校园不是法外之地”这一核心议题,援引“83%的2024年最高法涉校园纠纷与大学生直接相关”的数据,精准指出宿舍矛盾、借贷纠纷、情感冲突三大典型风险场景,强调知法守法是确保校园生活平稳的基石,迅速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民法典校园必修课”环节,于律师围绕三大核心板块深入解读。针对人身伤害责任认定,于律师明确《民法典》第1200条学校“过错责任”原则,以“学生楼梯摔倒案”阐释举证要点;解析财产纠纷时,依据《民法典》第1184条讲解赔偿标准,警示校园借贷“年利率超过LPR四倍部分无效”规定及二手交易欺诈风险;围绕文体活动“自甘风险”原则,于律师用“踢球受伤”案例展示《民法典》第1176条适用范围,让法律条文更易懂。
其次,备受瞩目的焦点议题便是“打架边界与正当防卫”。于律师基于《刑法》第二十条,深入解析了正当防卫与互殴的四大判断标准,即起因、时间、工具及第三方介入。通过“15人群殴案中持刀反击被认定为正当防卫”的经典案例,澄清了“先被骂就能先动手”和“防卫可无限反击”等常见误区,并总结出“谁先挑衅谁理亏”和“侵害停我就停”等实用口诀,助力学生正确应对冲突。
在亲密关系法律底线的讲解中,于律师清晰地阐述了性骚扰的三大要素:“违背意愿、带有性意味、使对方不适”。她结合武汉大学图书馆猥亵案,详细解读了“性暗示性、特定指向性、违背意愿性”的认定标准。针对强奸风险,于律师介绍法律定义与“学业威胁、聚会灌酒”等常见手段,强调“性同意必须明确、自愿”。通过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澄清“恋爱关系不等于同意”误区。此案核心是性同意,即便订婚,性行为也需双方自愿,“订婚不代表性权利”,女方明确同意才是性行为合法前提。该案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骗婚”“以告强奸进行敲诈”等不实传言,引发舆论关注,给司法审判带来压力,但二审判决细节显示审判未受舆论干扰。最后,于律师给出“立即报警、就医留存证据”维权建议。
在讲座临近结束之际,于肖颖律师对“固定证据→校内调解→法律途径”这一纠纷处理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分享了如12348维权热线、校内法务室等具有实用性的法律工具包资源。她以“法律是青春的铠甲,知法守法方能行稳致远”这一寄语激励在场学生,鼓励大家积极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守护校园安全。
此次讲座所举案例生动鲜活,内容切实,既涵盖了对法律条文的专业阐释,又提供了贴合校园生活的应对技巧,切实提升了学生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和维权能力,为构建平安法治校园增添了强大动力。